SEARCH RESULTS FOR "鄧正健"

悼米蘭昆德拉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9-22

2023年7月11日,世界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因長期患病,在巴黎離世,享壽94歲。他一生以作品揭示命運的現實和時代的荒誕,卻因諷刺共產政權而全面被禁,被開除黨籍和革職,但依然無阻他的寫作。 2021年上映的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是他的首部紀錄片,也是他的最後寫照。故此《虛詞》編輯部整理小輯,收錄朗天、鄧正健、李敬恒的悼文,以及飲江的悼亡詩,讓我們繼續追悼這位當代文學大師。

【新書】《異鄉港孩》:三子女教養需要大不同 因材施教超越地域——訪鄧正健

專訪 | by 希望學編輯團隊 | 2023-08-07

由希望學編輯團隊製作的《異鄉港孩》剛剛出版,當中訪談了文化評論人鄧正健一家五口移遷英國的故事,以及他對於兒童教育、身份認同的想法,但他認為自己難以再藉着香港人的身份說話,而是更明確地構成了一種離散的身份,同時亦不欲將香港人的身份強行灌輸到子女身上,因為他們應當擁有選擇自我身份的權利。

【悼米蘭昆德拉】文青的界線,並悼米蘭.昆德拉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7-26

因著米蘭.昆德拉辭世,鄧正健撰文悼念自己文青時代的偶像之死。生命是輕,但因為不能承受,所以讀來沉重。昆德拉之所以能在他的文青時代紮根在心,是因為展示了一種文學哲學化的敘事可能。

【無形・每次冥王星靠近的時分】地球很危險,有機會就去冥王星吧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5-18

位於太陽系最外圍的冥王星,曾經被視為第九顆行星,鄧正健從冥王星在「行星」之列被除名,由此談及自己的次子,覺得他神經多樣性的氣質,在孩子們之間就像冥王星一樣在外圍漫走,他那位隱形的「內在朋友」,自他多樣而美麗的心靈裡投射出來的偉大友誼,亦如同查隆跟冥王星一樣。

AI能學習反諷嗎?曾卓然、董啟章、鄧正健如何給AI下指令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5-18

香港文學館製作的全新文藝清談節目《藝文在線等》,上月底開始在網絡平台首播,首兩集話題圍繞近期大熱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從文學角度討論人工智能現時的限制,並談及幽默、反諷、侘寂等關鍵詞,節目播出後亦在文藝界引來不少後續討論,《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內容,並與曾卓然、鄧正健再作訪談,更深入探討 AI 是否能夠學習自我反諷的寫作風格。

悼大江健三郎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06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於2023年3月3日離逝,享年88歲。董啟章自言大江健三郎是他最崇敬、影響他最深遠的當代作家,這位高產的作家,堅持以「曖昧」戰鬥,小說以繁複和艱深著稱,深入政治、社會、宗教思考,以及知識與文學的討論。至於鄧正健則視大江健三郎為一位父親,因為大江健三郎小說創作的關鍵起點,正是他那個被稱為殘障的兒子大江光。他以向死而生至走近終點的心靈,表述出對未來孩子「共同生活」與「和解」的寄望。

回到「自己的樹」的根部——悼老人大江健三郎

其他 | by 鄧正健 | 2023-04-06

大江健三郎首先是一個父親,還是一個小說家?得知他逝世的消息,鄧正健不期然想到這個問題。從《致新人》開始,一本一本讀回到《康復的家庭》,儼如聆聽著老去的大江健三郎,既在跟童年的自己說話,也在跟未來的新人說話,之間的紐帶,就是一棵樹,連結著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歷史、社群與未來,小說家大去,但樹仍在。

年近歲晚,長居於離散核心的外圍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3-01-21

年近歲晚,最常聽說的話就是「年近歲晚」,但對於人在異國的鄧正健來說,這一年卻心情複雜。終於不用到銀行唱定紙幣封利是了,因為拜年不是今年的過年活動了,利是自然不用多封。「我只在那小包利是封裡抽出六個紅撲撲的,再在銀包裡抽出六張金黃色十英鎊紙幣,一封一張的封好,待大年初一,便派給三個孩子。從今以後,他們再沒多少利是逗了。」

【無形.防空洞與避難所】防空洞精神:不免恐懼,與之共存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2-05-26

鄧正健雖沒有親身的戰爭記憶,但聽過、讀過不少。兩次大戰(尤其是二次大戰)改變了人們逃避戰爭的模式:防空洞終於被發明了。空軍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戰爭模式,陸軍未到,空軍先至,空襲既成了軍事行動中的重要戰術,也構成了平民對戰爭恐懼的原始記憶。美國畫家洛克威爾有一幅名為《免於恐懼的自由》的作品,畫中有一對美國夫婦,妻子正為睡得正香的一對孩子蓋被,父親則拿著報紙站在一旁。此畫產生一顯一隱兩重意涵:顯是在沒有戰爭的美國國土上,孩子尚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在畫裡沒繪出來的倫敦孩子,這種自由則被戰爭剝奪了。

〈作品的說話〉︰誰是「作者」?

其他 | by 賴展堂 | 2022-05-11

姜濤新曲〈作品的說話〉以反戰為題,帶來不少有關偶像與文本的公共討論。流行音樂作為跨媒介、專業分工的複合體,作/編曲人、詞人、監製、導演,還是歌手本人,誰才是歌曲的「作者」?而論者和聽眾,如何避免墮入一味以字面「讀」歌的思想陷阱?作為一個喜歡聽歌的人,賴展堂試在這篇文章回應一二。

【無形・酒呀!我叫你酒呀!】你永遠不知道那是最後一次酩酊大醉

散文 | by 鄧正健 | 2022-01-28

對酒的經驗,與色無關,於鄧正健而言,不但像延綿多年的成人禮,更想到酒仙劉伶。劉伶最著名的事跡,莫如他發酒癲在家中祼跑,友人見狀嘲笑,他就反唇相譏:「我以天地為家,房屋為內褲,你為何走進我的內褲裡呢?」據《晉書》載,劉伶常常拿一壺酒,就坐上鹿車走入森山,並著隨從把鋤頭帶來,並囑咐:「死便埋我。」這直如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酗酒者自白。但劉伶既要醉生夢死,每天大醉,也不屑估算那是否最後一次他的酩酊大醉。

【黃碧雲新作《附件三》】文學與政治,和反抗形式:覆鄧正健

時評 | by 李薇婷 | 2020-11-16

鄧正健早前就黃碧雲的手造書《附件三》撰文,指作品反公共及冷眼政治,李薇婷對此卻有所質疑,在此回應中再談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亂世俠客行:胡金銓專題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12-13

在胡金銓的電影裡,一個客棧便是一個江湖,胡金銓擅於經營封閉空間裡的武打場面調度,在客棧空間裡,最精彩的是試探、圖謀等「暗鬥」,這個江湖雖小,卻絕不單薄,胡金銓在有限的空間裡呈現無限可能,更顯其靈動性。

半個斯洛文尼亞人 ——漢德克的文學矛盾

其他 | by 鄧正健 | 2019-10-19

漢德克在南斯拉夫的政治問題,長期表現出一種「文學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矛盾面貌,尤為令人反胃的,是他一直旗幟鮮明地支持米洛舍維奇在波斯尼亞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並在戰爭結束後寫下兩篇遊記《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的冬日之旅,或給塞爾維亞的正義》(Eine winterliche Reise zu den Flüssen Donau, Save, Morawa und Drina oder Gerechtigkeit für Serbien, 1996)及 《冬日之旅夏日補遺》(Sommerlicher Nachtrag zu einer winterlichen Reise, 1996),試圖為塞爾維亞種族主義「平反」。

難道現代主義及不上現實主義嗎?──評李陀小說《無名指》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9-05-19

《無名指》是一次對上述現代主義文學狀況的逆向實驗,李陀三番四次表示過,要繞過以普魯斯特、喬伊斯和吳爾芙等現代主義文學名家為代表的心理描寫套路,回歸以「對白」呈現人物為小說手段的偉大傳統。李陀列出來的標竿是曹雪芹和托爾斯泰,我們也輕易感受到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復古態度。

搖滾教父的玫瑰花蕾——讀史普林斯汀自傳《生來奔跑》

書評 | by 鄧正健 | 2018-09-21

聽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Live,比聽他的MV好——其實我是從未聽過他的Live,我聽的都是YouTube上的錄像,但其音樂的爆破力已足夠打穿電腦屏幕。

披掛著優雅的永恆少女:柯德莉夏萍

影評 | by 鄧正健 | 2019-01-03

該怎樣說她的美,才夠貼切?譬如說「優雅」吧?說法似乎有些俗套。我多年來分辨歐陸和荷里活經典女星的方式:歐陸(尤其法國)是文青女神的搖籃,荷里活則製造令人明知虛幻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