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木送》由導演韓潔瑤和攝影師傅俊偉歷時 5 年拍攝,深入記錄新界古洞北志記鎅木廠的最後時光,亦記錄了老一輩木工匠人的堅持與奉獻。志記作為香港最後一間鎅木廠,卻面臨收地的本土故事,背後是香港新界北部的發展,帶出保育與環保的省思,更關乎人、物、地方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循環、木的生命價值、一個鄉村何去何從 。
新界一直是香港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討論議題,從早期的新市鎮開發,到現在的東北發展爭議和大珠三角規劃,皆成就一場延燒數十載的「新界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香港研究小組主辦的「臨界:香港研究及其不滿」研討會,便邀來鄭肇祺、劉海龍和黃山參與會談,從個人經驗到研究方向,分享自身和新界之間的關係。
疫下百業蕭條,早前更有多個跨境貨車司機確診影響蔬菜進口,令街市菜價水漲船高,菜心翻倍至四、五十元一斤,豆苗更一度飆升到近百元高位。如果不想捱貴中國菜,支持本地菜是一條出路,有小店發起社區共購齊撐本地菜農,將疫市轉化成生機。 疫情之前我們天天吃菜,卻很少探究菜從何來,「虛詞」編輯部精選十本有關蔬菜的書籍,由農業到食譜到詩歌,翻開書頁發掘蔬菜的美好,思索餐桌上的公義,以及香港農業的未來。
年輕作家王証恒近月出版的新書——《南歸貨車:新界西短篇故事集》,由設計到文案,都有一份撲面而來的氣勢。新界西,王証恒成長的地方,正是如此一個立足點,折射出這兩個十年的政經格局。與其說,文學關乎自我表達,王証恒更相信文學是與人溝通,甚至可跨越時空地讓後人追認。
我要跟其他疑似個案同車?其實,我可以自己開車到隔離中心的,就像到警署自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