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尼日利亞作家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於10月28日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表示自己的美國非移民簽證已被撤銷,並推測此舉動可能與早前批評美國總統特朗普有關。早前,索因卡將特朗普比作烏干達前獨裁者「白人版的伊迪·阿敏(Idi Amin)」。伊迪·阿敏為烏干達軍官及獨裁者,其以殘暴政權和廣泛的侵犯人權行為而為人所識。「當我稱特朗普為伊迪·阿敏時,我還以為是在讚美他,因為他的行為如同一位獨裁者。」
廖偉棠說,「我們兩人都是古怪的父親」,這是指他們都身為作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但他們對於子女的成長,還是像一般人那樣擔心東擔心西,這也許就可以稱為中年維特的煩惱,少年時期的激情與對於世界的浪漫想像,都收束為對於家庭與後代的擔憂。
地點是藝術之都,法國巴黎,在兩次大戰之間,不少文學藝術思潮百花怒放,當中名堂最響當數達達主義(Dadaism)。1919年,布勒東與蘇波、阿拉貢創辦《文學》雜誌,隨著布勒東與達達思想愈走愈近,《文學》也成為達達主義的刊物,然而,這位曾經慷慨激昂地朗讀《1918年達達宣言》的詩人,卻在1922年與達達主義創始人查拉發生分歧,最終令他決定另起爐灶。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維希留(Paul Virilio)影響深遠,其學術研究不斷比對昔日的戰爭和當前時代的相似之處,批判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