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拉斯洛獲2025諾貝爾文學獎後,廖偉棠認為拉斯洛為繼略薩之後久違的「文豪級」大師,亦是「卡夫卡的最佳繼承者」,其獲獎實至名歸。廖偉棠指出,拉斯洛的作品以「卡夫卡式」的荒誕、黑色幽默與末日景象,呈現本世紀的歐洲精神危機。其中《仁慈的關係》探討二戰集中營記憶與人性麻木;《反抗的憂鬱》則刻畫崩潰邊緣的社會與庸眾狂歡。拉斯洛視苦澀為靈感來源,預言黑暗時代需更多力量,其作品戳破文明僞善,提供反人類視角的贖罪機會。 (閱讀更多)
梁明暉觀察到,近年不少人以各種名義聚集,如足球比賽或追星活動,目的卻是在社交媒體集體呈現自己。她以追星為例,指出人們熱衷分享自身照片,例如與偶像應援物的合照,而非明星表演本身,反映自戀驅動的「刷存在感」欲望。自戀並非自愛,而是愛他人眼中的自己;演算法放大這種視覺呈現並推動人海影像的流量,使人忽略集體經驗的美感。梁明暉認為,「自戀」促成對集體自我影像的沉溺,這種癖好或許源於對人群帶來改變的恐懼,成為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 (閱讀更多)
林奕含自2017年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受到各界矚目。台灣作家陳昭如藉由此書探究性暴力事件的特殊性,指出性暴力受害者何難以發聲是緣於台灣文化一直建構的恥辱感。陳昭如進一步提及正義的兩面:懲罰加害者的應報式正義,與支持受害者的療癒式正義。她認為,被害人最需要的,未必是司法判決的結果,而是親友與社會的理解與接納。 (閱讀更多)
在網絡時代,Brien John認為所有人都身處演算法編織的扁平世界裡,我們的文化與品味被無形之手塑造成單調的模樣,而在《扁平時代》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帶領讀者們窺探科技巨獸的運作,從同質化的咖啡店到音樂串流的狹隘曲庫,剖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在書中,Chayka提出一劑解方:培養個人品味,如同鍛鍊超能力,抵禦這場文化的平庸洪流,讓我們在選擇的洪水中找回自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