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by 梁明暉 | 2025-11-05

郭婷教授早前出版了新書《宗教、世俗主義和愛作為政治話語在現代中國》 舉辦了分享會,分享不同時期政權如何以「愛」為名進行情緒勒索,使政治宗教化,要求民眾盲目服從。梁明暉聽後繼而思考香港情感政治,指出「人情味」常為剝削借口,用以指責追求公道的個體缺乏人性。此源自結構性剝削的自覺,透過補償機制合理化不公。梁明暉認為若「人情味」作為意識形態,只會喪失對他人的真實尊重與理解。 (閱讀更多)

【2025諾貝爾文學獎】卡勒斯納霍爾凱·拉斯洛的末日世界

時評 | by 廖偉棠 | 2025-11-04

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拉斯洛獲2025諾貝爾文學獎後,廖偉棠認為拉斯洛為繼略薩之後久違的「文豪級」大師,亦是「卡夫卡的最佳繼承者」,其獲獎實至名歸。廖偉棠指出,拉斯洛的作品以「卡夫卡式」的荒誕、黑色幽默與末日景象,呈現本世紀的歐洲精神危機。其中《仁慈的關係》探討二戰集中營記憶與人性麻木;《反抗的憂鬱》則刻畫崩潰邊緣的社會與庸眾狂歡。拉斯洛視苦澀為靈感來源,預言黑暗時代需更多力量,其作品戳破文明僞善,提供反人類視角的贖罪機會。 (閱讀更多)

睇波定係睇自己?自戀演算法與人海癖

時評 | by 梁明暉 | 2025-06-18

梁明暉觀察到,近年不少人以各種名義聚集,如足球比賽或追星活動,目的卻是在社交媒體集體呈現自己。她以追星為例,指出人們熱衷分享自身照片,例如與偶像應援物的合照,而非明星表演本身,反映自戀驅動的「刷存在感」欲望。自戀並非自愛,而是愛他人眼中的自己;演算法放大這種視覺呈現並推動人海影像的流量,使人忽略集體經驗的美感。梁明暉認為,「自戀」促成對集體自我影像的沉溺,這種癖好或許源於對人群帶來改變的恐懼,成為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 (閱讀更多)

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談性暴力被害人的正義是什麼? ft.作家陳昭如

時評 | by 林立文 | 2025-05-26

林奕含自2017年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受到各界矚目。台灣作家陳昭如藉由此書探究性暴力事件的特殊性,指出性暴力受害者何難以發聲是緣於台灣文化一直建構的恥辱感。陳昭如進一步提及正義的兩面:懲罰加害者的應報式正義,與支持受害者的療癒式正義。她認為,被害人最需要的,未必是司法判決的結果,而是親友與社會的理解與接納。 (閱讀更多)

有流量,又怎樣?《扁平時代》揭露演算法的虛幻布景

時評 | by Brien John | 2025-04-28

在網絡時代,Brien John認為所有人都身處演算法編織的扁平世界裡,我們的文化與品味被無形之手塑造成單調的模樣,而在《扁平時代》一書中,美國文化評論人Kyle Chayka帶領讀者們窺探科技巨獸的運作,從同質化的咖啡店到音樂串流的狹隘曲庫,剖析演算法如何篩掉獨特性。在書中,Chayka提出一劑解方:培養個人品味,如同鍛鍊超能力,抵禦這場文化的平庸洪流,讓我們在選擇的洪水中找回自我。 (閱讀更多)

文化預算遠低韓國,產業雪上加霜 藝文出版漫畫各界痛批立院惡意統刪,要飯說踐踏創作

時評 | by 佐渡守 | 2025-02-06

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預算審查,凍結及刪減數額創歷史新高。《報導者》統計2001年至今歲出、歲入及審議後預算總額,20多年內刪減比例最高為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的2.27%,本次飆至6.63%,大幅超越扁政府時期近3倍。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教育侏羅紀】宿舍的空床

教育侏羅紀 | by 梁智坤 | 2025-11-04

葉姐

小說 | by 楊彩杰 | 2025-11-03

搞軭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10-31

小刀

小說 | by 鍾粹 | 2025-11-01

奧迦斯的旨意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31

談《叮叮行》 ——筆訪詩人吳俊賢

專訪 | by 李浩榮 | 2025-10-30

Yet are we tomorrow’s men

散文 | by 孔銘隆 | 2025-10-29

【教育侏羅紀】白鴿

教育侏羅紀 | by 王思皓 | 2025-10-28

Heathcliff

散文 | by 俞宙 | 2025-10-24

七日失戀療程

小說 | by 水 | 2025-10-24

《風林火山》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