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謙、李慧筠及潘曉彤近日出版新書《拾荒的人 - 香港拾荒者勞動紀實》,指出很多人會將本地拾荒的問題歸咎於長者貧窮和福利問題。然而,若果我們嘗試跳出貧窮以外的狀況去看,便會發現拾荒在工作性質屬於自雇類別的群體,沒有人會提供勞工保障的。拾荒者工作環境差、高勞動性和長工時的工作,更會被社區四周的環境因素影響,對他們的身體、財產、尊嚴造成嚴重影響。
緬甸,予人的印象是,翡翠柚木黃金毒品,被挖掘的挖掘開採的開採。「要來的人來,要走的人都走了。」「都是流轉的投機者。」幾年前到仰光定居至今、投資科技產業的港人跟我說,緬甸近年的經濟沒有變好,甚至開始轉差,正如在曼德勒開民宿的華僑大哥談到現時情況:「這幾年昂山的政黨上台後有好了嗎?牽著政府走的可是三個巨頭啊,要誰聽誰的。」
戰後粵語片有不少寫實主義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一部,首推1953年李鐵導演的《危樓春曉》。即使未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相信都會聽過片中的金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強調草根階層互助友愛,背後正好體現了那一代電影人「文以載道」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