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浸大"

我所看見的未來—— 「第五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暨十周年紀念座談會」講座實錄

報導 | by 廖穎欣 | 2025-06-25

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文學推廣平台主辦的第五屆「孔梁巧玲文學新進獎」適逢今屆為十周年,大會特以舉辦「我們所看見的未來」賽前紀念座談會,邀請歷屆得獎者,包括李昭駿、王証恒、王碧蔚、黃言丹,以及三位特邀嘉賓麥樹堅、李日康博士以及郭詩詠博士。會上得獎者大談寫作歷程展開,探索新時代下個人風格的追尋、環境變遷對創作的影響,以及文學的意義。作家分享了語言與空間的交互作用,如王碧蔚在日本尋找漢語鄉愁、王証恒在蘇格蘭書寫異鄉經驗。座談會亦觸及AI時代寫作的未來,與會者認為文學的核心在於人類的情感與生命痕跡,難以被科技取代。

【華語作家創作坊】風格之重要性

散文 | by 楊志演 | 2023-03-07

浸大文學院成立的「華語作家創作坊」,去年10月5及6日舉行「2022年度卓越華語作家」活動,邀得著名中國內地詩人西川主講個人講座及主持創作大師班,與廣大讀者交流,「CWW學生大使」楊志演參與活動後,寫成這篇〈風格的重要性〉的文章。

《成為真正的人》獲頒「紅樓夢獎」首獎 甘耀明親身出席典禮:「訴說生命成長的故事,獻給美麗的香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14

香港浸會大會文學院每兩年一屆舉辦的「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上月(25/11)假中環藝穗會舉行頒獎典禮,頒發首獎予小說《成為真正的人》的作者、台灣作家甘耀明。親自來港領獎的甘耀明表示,「願以這次得獎作品《成為真正的人》的歷史事件,訴說一場生命成長的故事,獻給美麗的香港。」

【浸大文學院線上演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書寫是在我內在一場無盡的對話」

報導 | by 沐羽 | 2022-11-30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日前(22/11)邀請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進行線上演講,這位波蘭作家亦有就其文學創作,與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 Dr. Patrick Holland 作對談,沐羽聽過線上演講就此稍作紀錄。

蛻掉標籤,以小敘事文藝彰顯主體—— 浸大展覽「危機中的蛻變:看(不)見的少數族裔」

藝評 | by 潘逸賢 | 2022-02-15

危機中能照顧好自己,好好生活,已是福氣,未必會想到同一社區內,不同的族裔群體過得如何?浸大人文及創作系上月舉辦名為「危機中的蛻變:看(不)見的少數族裔」的展覽,正是為了展示香港少數族裔社群在疫情下的生活經驗。

浸大「爛grade展」:我們如何面對「失敗」?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8-10-05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