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棟篤笑很受歡迎,查映嵐形容甚至是「很紐約」的節目,場地不是大型劇院、體育館,而是像小酒館般的固定場地。據說這種場地的表演者有不少是主流綜藝節目的寫手,喜劇酒館是他們的試驗場,他們在此收集觀眾反應、再調整笑話。每時每刻保持政治正確所造成的壓力,至少有一部份經由棟篤笑這個特殊的形式來排解。 (閱讀更多)
以辣見稱的香港菜式不多,避風塘炒蟹算是土生土長的辣菜代表。在漁業仍然蓬勃一時的舊香港,避風塘泊滿捕魚維生的水上人家,以一些能夠長期保存的薑、蔥、豆豉、蒜蓉和辣椒為配料,將海鮮快炒上碟,跟岸上飲食文化相比,有著一番獨特風味。避風塘炒蟹的命運,與它的出生地一樣,或都隨著香港城市發展而不斷遷徙。 (閱讀更多)
港人在台灣成立的1841出版社,趕編出兩本關於烏克蘭的書籍,虛詞轉載其中《戳穿黑色的寂靜蹤跡——烏克蘭戰爭、文藝歷史與當下》一書,由鄧小樺撰文的編者序,以饗讀者,接下來還請各位通過閱讀本書來支持烏克蘭。 (閱讀更多)
蔡正軒以短篇小說〈隔離〉回應當下疫情及隨時因確診被隔離的恐懼。當日常時期突然就變成了非常時期,而昨天才剛好正常地生活、談天說地,今天卻突然被住進了一個細小的隔離空間。五十呎的房間在五百呎的公寓裏,卻要建起一道無形的牆壁用於隔離,隔離看不見的病毒。 (閱讀更多)
尼采很喜歡講「正午」,那是超人降臨的光景。而用正午代表盛極一時,更是東西文學的共同想像。今期《方圓》以此為題,讓我們得以在酷烈的「正午」政治中,吁一口氣,遇上躺平之外的閱讀選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