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十九歲的我"

繼《給十九歲的我》後: 紀錄片工作者討論會紀錄(節錄)

報導 | by 黃珍盈、劉坤濤 | 2024-01-04

《給十九歲的我》上映後掀起風波,背後其實留下諸多重要思考,去年6月一眾紀錄片工作者出席討論會,深入論述拍攝與被拍攝者之間的倫理及權力關係,以及同意與授權的問題,以上由黃珍盈和劉坤濤紀錄及整理,收錄於電影評論學會回顧書《香港電影 2022》一書。有見紀錄片的議題未有更多後續討論,刊登此文不求爭議,只求引起有長遠文藝價值的討論,望社會與文化界能以更多元開放理性的方式討論,令香港紀錄片有更健康的發展。

【2023・回顧】寒冬中逆風而行——2023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1-02

2023年的復常與夜繽紛,有沒有為香港文化界帶來歡喜豐收的一年呢?用易經卦象而言,或者近於「或躍在淵」。年末沙田文化博物館或殺館之消息,再回顧2023年文化界大事新聞,不禁令人唏噓。年初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的爭議,引發公眾激烈討論;與此同時,「四字電影」發圍,香港電影業彷似迎來新的生機,然而鮮浪潮等各位培育電影新秀的平台卻面對電檢刪剪問題。今年出現文藝工作香港未能入境香港的新聞,為歷來最多。另一方面,復常通關後港人紛紛北上外遊,嚴重打擊本地餐飲及零售業,包括書業生意也大幅下滑。過去幾年逆巿景氣的香港獨立書店業也屢受打擊,不排除未來將有結業潮;加上香港文學館的撞名爭議,香港文化未來前景頗有如履薄冰之情。然而,今年文化界也有值得慶賀之事,許鞍華拍攝紀錄片《詩》,首次把香港詩人帶到大銀幕;梁朝偉榮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也帶來沖喜效果,而今年衝擊娛樂圈的AI尹光及ChatGPT,也引起科技與藝術的創作討論。未來不可預期,唯有繼續自強,支持並珍惜本地文化創作,讓我們在逆風中同行。

【新書】新生代的出走與反抗: 論2022年香港電影

影評 | by 查柏朗 | 2023-12-22

2023年的《年少日記》與《白日之下》,總讓人想起去年的四字電影熱潮。查柏朗在去年的香港電影脈絡中,處處可見兩代在價值觀、文化傳承或權力上的不對等。不論《流水落花》、《正義迴廊》曖昧地與建制共舞,還是《窄路微塵》、《白日青春》、《野草不盡》在不被看見與出走之間兜轉,新生代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要有相應行動支持理念,並建立自己一套影像美學,也在持續地揭露現成體系的不義的同時,寄望能時刻自省權力身位的轉移,不重蹈前人覆轍。

回應金像獎風波及機制爭議——訪新晉導演、業界代表、文化評論人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25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可能是歷來賽果最受外界質疑的一屆。新一代電影以過半數提名,撐起了半張提名名單,惟最終得獎比例卻相對少,引來坊間質疑:到底金像獎有否真心希望扶持新人、推動世代交替?再加上《給十九歲的我》獲最佳電影的爭議,更增加了外界對金像獎機制的質疑。網絡狠批者眾,但真正在做電影的人怎麼看,到底新世代電影如何能夠有更多支持和機會、機制能否更開放和公平,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而切實地談論,也需要業內人士的真誠回應。

【金像獎】鄭秀文憑《流水落花》首封影后、《給十九歲的我》獲頒「最佳電影」再起爭議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4-17

2022年香港電影捲土重來,創出票房奇蹟,讓今年金像獎提名名單「大洗牌」,但得獎結果卻出人意料,惹來爭議。隨著疫情漸卻,「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今年以實體形式,重返香港文化中心舉辦。憑《神探大戰》第四次獲頒「最佳男主角」的劉青雲及曾入圍競逐十次「最佳女主角」,最終憑《流水落花》首封影后的鄭秀文,異口同聲鼓勵「有夢想的人要繼續追夢」。另一方面,今屆「專業精神獎」破天荒頒發給電影文字工作者羅卡與石琪,而非業界人士,乃前所未有。至於今屆「最佳電影」則頒給捲入倫理風波,現已腰斬放映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如今獲獎再度引起網上熱議。

【金像獎 2023】《給十九歲的我》入圍最佳電影等三獎 校方宣布退出最佳電影遴選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09

最近奪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的話題作《給十九歲的我》因爆出拍攝倫理風波,上映四日急急煞停。第 4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將於 4 月 16 日舉行,大會今(9日)公布入圍名單,《給十九歲的我》在一片爭議聲中入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剪接」三獎,英華女學校今午發文,指校方經過審慎考慮,決定退出今屆金像獎「最佳電影」的遴選。

《給十九歲的我》陷倫理爭議 公映即日急煞停 張婉婷:望會談後有一線曙光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2-06

歷時十年製作,由張婉婷執導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最佳電影,已於上周四(2日)正式公映。惟電影上映後爆出一連串倫理爭議,先是受訪女生阿聆、阿余透過媒體控訴在沒有同意下被拍攝,亦未經阿聆同意下將電影公開上映。而「牛下女車神」李慧詩亦發文指不滿受訪片段在未被知會下用作紀錄片用途。張婉婷昨(5日)回應事件時,指與已跟英華女學校校董會達成共識,由今日(2月6日)開始暫停公映,讓各方有時間釐清有關問題,對於作品近日引起外界激烈討論,亦為師生造成困擾,張導就此致歉。

黎明前的星光——評《給十九歲的我》

影評 | by 江俊豪 | 2023-01-18

捕捉香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追尋,一直是張婉婷導演生涯所探究的課題,江俊豪認為《給十九歲的我》既有記錄片的紀實,更有劇情片的神韻。電影主軸放在六位千禧年出生的女孩,在英華遷校時期的十年成長故事。拍過大歷史和小人物的張婉婷,不願放棄的,正是這群走進歲月裡的青年人。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出爐 《給十九歲的我》膺最佳電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17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昨(16日)公布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的五個獎項及九部推薦電影,「最佳電影」大獎為張婉婷、郭偉倫聯合導演的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而「最佳導演」由《神探大戰》韋家輝和《窄路微塵》林森 雙雙奪得。

永恆的片段,片段即永恆:我看《給十九歲的我》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3-01-11

看完張婉婷導演的細膩之作《給十九歲的我》,回想起小時第一志願是英華女學校,因小學呈分試失手,最終考入第三志願,同樣穿長藍色長衫的母校。若然沒有考試失利,也就不會在這個冬夜,跟一位當年一起搞罷課的中學同學入場流淚。我們是九七年出生的,是最後一代擁有 BNO 的港英餘孽,與片中六位千禧女生只差三年,一二年反國教、一四年雨傘運動、直至一九年畢業時碰上反修例,因此看著她們一步步長大,也有重新檢視自己青春與我城歷史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