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要做「癢」的專題,乃偏重「癢」的不明確性——它是鮮明的感官觸覺反應,但指向不明,往往引發想像。 (閱讀更多)
雖然「網絡」的多元理想、小眾發聲已被證明過無數次是泡沫夢幻影,但我還是如此記得對之的期待。由網絡的效應帶起,傳媒業中受過劉氏恩澤的各路埋伏一湧而上,小眾的香港文學得以在大眾領域登堂入室。看到有在書店工作的人說「終於可以大賣劉以鬯的書了!」這自然有點心酸,但我又想起更可怕的是,年前格拉斯過世,有間大書店組個格拉斯專題闢位陳列,結果只賣了一本……文學的事,在這個時代都不能視作必然,須要把握每個機會做推廣,否則再好的文學作品也會沒入沉默的海底。 (閱讀更多)
紙刊《無形》,網站「虛詞」。合起來就是虛無,我們該叫「虛無編輯部」。再尋找細微的東西:現在這個欄位「前置詞」,是類似編者前言的意思。「卷首語」之類的慣用詞,對我們來說都好像太重了一點—「前置詞」,一個會改變後面詞義的,小小輕微的東西,且不是中文裡的東西,一個外來語詞。一個熟悉到忘了出處的句子:我是我自己的陌生人。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