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睇唔明,一如阿媽係女人——呢個講法已經落後喇!而Alva Noë係《Strange Tools: Art and Human Nature》同大家講,藝術嘅普遍形式係︰see me if you can!我哋細個對藝術嘅第一印象可能就係畢卡索嘅抽象畫,而將藝術同抽象掛鈎,背後嘅預設立場可能就係:藝術就係睇唔明㗎啦,好出奇呀?但咩係藝術?點解藝術咁難明?而難明之後,藝術嘅功能又係咩?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四哥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李康廷 #李四 #四哥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AlvaNoë #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 #藝術 #知覺理論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Visual Artist 李思汝首次係香港搞個展,佢獨特嘅畫風,將扭曲同可愛融為一爐。呢個展係思汝2020年嘅重要回顧,入面嘅畫作顏色柔和,想了解佢內心想法,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啦﹗ #李思汝 #桌子遊人 #香港藝術 #藝術 #畫畫 #展覽 《桌子遊人》展覽 日期: 11月28日至12月30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下午7時正(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正(星期日) 地點:中環置地廣場2樓218-219號店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潘國靈同白雙全再次合作做展覽!白雙全以藝術回應潘國靈書寫既《伴離之旅》,兩人之間既文藝對話令作品昇華,仲多咗一個面向閱讀。白雙全一如既往帶俾觀眾特別既藝術體驗!想了解呢個超實驗性既作品?咁就要睇片同去展覽啦! #潘國靈 #白雙全 #離留之間 #伴離之旅 #緬甸 #視覺藝術 #對話 #文學 展覽日期:10 月 30 日 至 12 月 6 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4、5 樓 (灣仔港灣道 2 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至晚上 8 時
詩人宋子江看過香港藝術館的「波提切利畫展」後,有感而發,寫下〈誕生〉一詩,似在描述畫中誕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凌亂玫瑰園,卻又彷彿從波提切利的作品裡,觀照出凌亂血紅的現實世界。
近日西九有一個展覽叫做「文學大字報」,唔同既香港藝術家抽取廖偉棠既詩《放膽去》去做創作!香港本地藝術家將會用個人美學呈現漢字既精粹,結合西九既展場令到意義更上一層樓呀!有興趣既朋友可以入內文了解吓啦!仲可以親身睇展添! #陳濬人 #劉學成 #西九 #文學大字報 #香港北魏真書 #文字設計 #大字報 #文學 訪問請去:https://bit.ly/3eAv2dW 展覽日期:2020年11月6至8日 展覽時間: 11月6日晚上7時至11時 11月7至8日下午1時至6時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
香港搞出版從來唔容易,呢一間獨立出版仲可以上樓開書店添﹗今次邀請到蜂鳥負責人Yannes分享下蜂鳥既理想,點解仲要出書呢?提提大家,佢地係今年六月已經開始係PMQ有限定書店,想支持吓既書迷唔好錯過啦! #蜂鳥出版 #香港出版 #書店 #獨立出版 #PMQ #藝術 #創作 #書寫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係世界既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裡面,同我哋講咗一個關於「慾望」既故事。到咗二百年後既今日,「慾望」會否變質?想知中英劇團點將呢套經典搬上舞台,咁就睇片啦! #中英劇團 #科學怪人 #舞台劇 #表演 #設計 #藝術 #燈光 #戲劇 #香港 #劇團 #視覺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三位香港藝術家何倩彤、馬琼珠、文美桃首次舉辦聯展--《字裡行間》。今次展覽內容豐富,三位更不約而同咁取材至電影!今集仲有馬琼珠帶領大家講解展覽。唔好錯過精彩內容!
香港人在過往一年歷盡辛酸,精神的狀態徘徊在崩潰邊沿⋯⋯策展人黃嘉瀛為大家帶來一個探討情緒、精神健康的藝術展覽--《無言以對》,六位藝術家將會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和大家講述原始及真實的情緒感受。想了解更多,不妨看看嘉瀛的訪問片段啦!
追尋藝術作品既技巧同純粹美,落實「為藝術而藝術」,我哋可以係《愛倫坡驚悚小說全集》中發現,愛倫坡既作品充滿住歌德風格以及古典美學。與此同時,喜好短篇小說既佢,又創新地寫出史上第一篇偵探推理小說。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自2013年起舉辦「觸感藝術節」,至今舉辦過六屆,今年他們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會址成立全港首個觸感藝術空間,邀請了十八位視障或健視藝術家組成核心小組,計劃用一年時間,以展覽、工作坊、研討會等不同形式向大眾推廣觸感藝術。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為表揚本地傑出藝文界人士的「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5月27日公佈得獎名單,當中包括中國流亡導演應亮獲「藝術家年獎(電影)」,藝評人查映嵐、年青作家梁莉姿以及電影導演陳小娟獲藝術評論、文學藝術以及電影界別的「藝術新秀獎」。
戲曲傳統文化是卓翔至今拍過三套紀錄片的一貫主題,2012年的《乾旦路》講述兩位香港青年以粵劇演員為志業的路,2015年《一個武生》則聚焦於崑曲裡位置邊緣的武生行當,上年交出的《戲棚》既是講酬神祭神的神功戲,亦是講上演神功戲的戲棚,有別於上兩套紀錄片,這次「空間」才是主角。
YMCA the DOOOR策劃《再發現.尖沙咀 遊走的人——尋求庇護者與移民在城市中流動的故事》展覽,以尖沙咀社區內的尋求庇護者與移民作為主題,透過在重慶大廈裡的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協助,訪問了幾位尋求庇護者,並將他們的故事以紙雕與聲音地景(soundscape)方式再現,讓這些在城市裡遊走的看不見的人,重新被看見。
送中惡法如項上懸刀,危及孕育文化藝術的言論與創作自由。幾個月來,不同範疇的藝術工作者均公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正值社會運動遍地開花之際,有藝術家過關中國和澳門時被拒絕入境,甚至短暫拘留,更有人在運動現場被拘捕;有採訪運動新聞的外傭作家疑遭受政治打壓,被遣返出境;藝發局和區議會選舉的「副線」任務裡,藝術工作者也沒有缺席。
相比文學與視藝兩個範疇明顯出現本土VS大陸的政治性對壘,戲劇、藝術教育、電影與音樂情況顯得沒那麼惡劣,多談及資源分配機制,及如何為業界「造大個餅」。不過戲劇組火藥味較濃,藝術教育與電影組亦呈現出世代之爭,最終會出現新舊交替,抑或薑是老的辣?需要各個界別的選民擦亮眼睛,投下智慧一票。
近年發生過多種政治審查事件,藝術自由、表達自由於是成為是次選舉的重要關鍵詞,不少候選人都提到「藝術自由約章」,如何落實約章,保障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或與不同機構合作時,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面對壓力,捍衛香港表達自由;此外,亦有不少聲音關注藝術平權、藝術通達服務。而在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兩組,則鮮明出現本土藝術與中方統戰兩派之間的爭持。
巴黎就是這樣浪漫的城市,在這裡發生過的事情太有趣,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令你不禁想像,法國以至一整個歐洲是怎樣走來,直到今天。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多年伙拍香港大學的學者、生態專家,帶市民走進龍虎山,認識動植物,適逢去年中心成立十周年,這次腦筋一轉,他們請來作家藝術家,以西半山為界進行創作,以各自獨特的視野探索龍虎山與山下一帶,策劃「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展覽。
賣藝、賣手作,在尖沙咀隧道應該不少見,賣書可能罕有一點,但「我不閱讀」不止賣書,更邀請你一齊坐低睇書。「我不閱讀」是流動二手書攤,可以買,可以揭,可以讀,還可以跟攤主討論。攤主叫ET,她不是外星人,只是個愛書人,半年前從柬埔寨回港,開始在尖沙咀隧道擺檔「讀」書。
我一直對一幅畫的生成非常感興趣。十多年前,培根(Francis Bacon) 的工作室被「移植重組」成陳列品,在都柏林美術館展出,我看過後印象深刻。之後我便認為工作室的種種硬件,以及畫家如何使用這空間,其日常性、勞動的模式及由此衍生的心理狀態等,這都跟畫家最後完成的畫作,有著微妙的密切關係。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周日我們出來看展,展覽的藝術家叫Rachel Howard。展覽一開始是一件尺寸不大的畫,大概高不過一米,寬不過八十厘米。畫面裡一個黑影,像安吉拉.卡特的故事裡跳出來的巫師或者樹精之類,似乎穿著帶兜帽的斗篷,手底下有一個小生物。L說這是一頭牛吧,你看這是牛的雞巴。
四月四日,左拉剛過46歲生日的第二天,他收到來自幼時好友畫家保羅.塞尚(Paul Cezanne)的一封短信【……】這封充滿祝福與柔情的信件,沒想到,卻是塞尚給左拉的「分手信」。一段超過三十年的友誼,在這刻劃下句點。
剛剛出版新書《中國夢》、以小說諷刺中共當局的流亡作家馬建,11月7日在個人社交媒體發佈消息:指由於「不可知的原因」,兩場國際文學節講座將不能在「大館」舉行,需更換新場地再另行通知,為文友帶來不便致歉……
浸會大學有一班視覺藝術系學生就不怕爛grade,更大膽將他們的爛grade(取得C+或以下成績)作品放進展場,公諸同好,策展人是四年級的Alysa Chan,「離開評分機制、學院制度之後,一份artwork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是Alysa決定辦爛grade展的第一個想法,她指出平常學系辦展覽,參展作品都是老師挑選的,只有他們認為好的才能入選,但她卻覺得即使不成熟或不好的作品,其實都能忠實反映創作者當時的狀態,「反映他們的創作困境都可以是一件artwork。」
麵包和光,都是我們習以為常、隨手可及的東西,今年「好想藝術」繼續從日常出發,以「橙」為主題舉辦夏日祭「Meet橙」。不同的是,活動以往在藝術空間油街實現舉辦,這次為配合主題,「Meet橙」選址於橙黃色設計的啟業邨籃球場舉行,既可以遮陽又可以避雨,正合適不過,務求為大家的生活帶來更多變化。
靜月由Calvin的月島屋「進化」而成,由2016年年底開始,舉辦每季一次、每次為期兩日的期間限定店,分別以「春、夏、秋、冬」命名,集合港日台不同品牌,以市集形式進行。後來Calvin在銅鑼灣覓得舖位,便有了現在為期四個月的「靜月.空」,空(sora)是日本傳統藍色色系之一,他說今後活動也會以這色系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