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很多人希望2020年從未發生,新年伊始,命運的迷霧與社會的低氣壓,會否令你對命運更多提問?《無形》在去年九月曾做過一期「如果,命運能選擇」,主要聚焦以選擇面對命運的主動性;而今期則以占卜為題,著眼命運不可迴避、人被動迎接的一面;在「不可抗力」愈益強大的今天,也許有更多人從心底共鳴。 (閱讀更多)
香港和澳門兩座城市之間,一直保持著既親近而又迥異的複雜關係,同聲同氣,身世卻不盡相同。今期《無形》以「澳門時間」作為主題,邀請不同作家撰文,以「時間感」對應澳門的人文風景,也嘗試一探澳門「人的真實」。 (閱讀更多)
「居住」與人類安身立命相關,在香港尤其是個重要而引起情緒反應的題目,其中的苦樂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2019年以「居住」為主題,開展中學的寫作教育課程,以及大型文學節慶「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獲得了可稱豐碩的成果。在這本結集中,收錄了同學、參加者等的創作成品,也是一個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情感結構、多重現實的壓縮性呈現,層次豐富。 (閱讀更多)
張愛玲百歲誕辰,本就是兩岸三地以至全球華文界交功課祭祖廟的時刻,本期作者陣容、擬題望可看出《無形》用心與一貫方向,邀得黃子平、黃念欣、邁克幾位張愛玲長期研究者撰文。 王証恒與梁璇筠分別「重作」〈赤地之戀〉與〈封鎖〉亦有二次創作之意,黃鈺螢的〈問張愛玲〉、蔡炎培的「某一種張學」詩輯各作,鄧小樺專訪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同樣值得一看。 (閱讀更多)